(民16) 最好的职业(可拉与其后裔的故事)

1、引言

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是什么?随着人生历程的变化,笔者的观点曾有过好多次变化。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出色的军事领袖,但是在高考前报名军校因为视力不佳而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梦想。大学里我想成为一个大科学家,结果在找工作的压力下不得不转行到更实际的专业。感谢主我现在有很好的职业,虽然工资没有公司的高,但在学校有终身制的稳定性,让我有很多与家人同处的时间,又有多些业余时间研究圣经。

 

圣经里最好的职业是什么? 在民数记16章的可拉眼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再明显不过的了。可拉最羡慕的是他的堂兄弟亚伦的职业,亚伦是大祭司。本章圣经讲到可拉贪图亚伦的大祭司的职位,煽动以色列人起来造反,反对大祭司亚伦和亚伦的弟弟以色列的领袖摩西。

 

可拉和摩西一样都是利未人,不是祭司。祭司只能是亚伦和亚伦的男性后裔。而利未人的职分是祭司的助手,可拉的分工是在以色列人行军时搬运圣所里的家具,在安营后看管圣所的南方。

 

可拉的眼光很准,祭司的确是圣经里待遇最好的职业。

 

2、祭司的职业待遇

 

祭司的待遇有多好?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传说侧面的有所了解。Wikipedia记载了一个犹太人传说,说可拉是这样煽动以色列人来反对摩西和亚伦的:他说有一个寡妇是两个年幼女儿的母亲,有一块田地。等她来耕种这个地的时候,摩西过来告诉她,不要把牛和驴一起来耕地; 等她去撒种的时候,摩西去告诉他,不要把不同种类的种子一起来撒种; 在收割的时候,她要把其中的一部分来根据律法送给祭司。这个女人于是把地卖了,买了两只绵羊,但是其中头生的那一只,她必须送给祭司亚伦。而在剪羊毛的时候她要把头一次剪下来的羊毛也给亚伦。这个寡妇说,我没有办法忍受这个人的要求了,还不如我把这个羊杀了吃掉。但是亚伦就过来了,索要那个羊的肩膀还有两个羊脸,还有羊的胃。然后这寡妇就激动地哭了起来,说如果你坚持要的话,我就把整个羊都献给主。亚伦就回答说,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所有的这些肉都是属于我的,然后他就把肉拿走了。结果这个寡妇和她的两个女儿,再也没有可以赖以生活的东西。

这当然是一个传说而已,可拉不一定真的是讲了这些的话,但是这些话里边所反映的祭司所享有的特权,的确是圣经上所记载的,都没有错。祭司不只吃的好,穿的也很好;特别是大祭司,圣经里记载,大祭司要穿好几种不同的衣服,要戴金子的冠冕, 还要带一个胸牌,胸牌上面有12块大宝石,每块宝石,上面都能够刻一个名字,刻的是以色列某个支派的名字。肩膀上还有两块更大的宝石,每块宝石上能够刻六个支派的名字。大祭司的袍子的边上,有好多好多金子做的铃铛,还有各种不同的线做成的石榴。大祭司的衣服上每一根线都是28根线分成四股复合线再拧成的超级复合线。其中有六根麻线夹上一根金线拧成的一股线,有六根蓝色的羊毛线夹上一根金线拧成的一股线,有六根紫色的羊毛线夹上一根金线拧成的一股线,还有六根红色羊毛线夹上一根金线拧成的一股线。四股复合线再拧成一股超级复合线。当时金子做线可不容易了。先要把金子打扁打薄,然后再切成一根根细丝。(参Rashi on Exodus 28:6。)所以他们的大祭司穿的衣服是整个以色列民族当中最好最贵的衣服。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圣经上对祭司是多么的重视,祭司的职位是多么的尊贵,他们的待遇是多么的好。祭司不光待遇好,而且是世袭的。是父亲传儿子, 一代一代传下去的。那件以色列人最好的衣服,在亚伦去世之前,摩西就把它从亚伦身上拿下来传给了亚伦的儿子,要让他的儿子继承父亲作大祭司。

 

所以这里边就有一个主的隐含的应许,也就是这一家人一代一代男性的子孙都不会终结。这是一个很好的祝福,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人是亚伦的后代。在大约20年以前,我在做研究的时候和澳大利亚的一个学者一起合作写了一篇论文,这个学者我从来没见过他。我只知道他的姓是Kohn。我一开始以为这个人是个华裔,姓孔,孔丘的孔。后来看见他的网页上的照片,才知道他显然不是个黄种人。后来我才知道,他这个姓Kohn中间有个字母h,所以不是孔。这个Kohn的意思是祭司的意思,如果查Wikipedia,就可以看到亚伦的后代演化出很多不同的姓,例如Kohen,Cohen, Kahn, Kuhn, Kohn, Kahneman, Kac, Katz, …, 都是祭司这个词的不同的变化。以职位为姓氏,这有点像中国的姓氏司马和司徒。

 

亚伦的后代现代还有很多。而他们这些人很多在学术界很有建树。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Cohen是得到了数学里面的最高奖菲尔兹奖。还有个Cohen是得了诺贝尔的生理学奖。还有一个Kahneman,得了诺贝尔的经济学奖, 他的贡献是把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另外一个叫Kac,因数量金融学里面的Feyman-Kac公式而出名,结合了微分方程和随机过程。还有个Kuhn,与最优化里边一个很有名的Karush-Kuhn-Tucker定理有关。从姓氏看,这些人都很可能是祭司亚伦的后代。看来祭司不光待遇好,连他们的后代转行以后还是很受祝福。

 

3、可拉的职业追求

 

我们可以不难的想象,可能是为了这些物质上的原因,可拉特别的羡慕祭司这个职位。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属灵的追求,可拉羡慕的是祭司可以更加亲近主,而一般利未人只能在院子里,不能进入圣所点香,除非是祭司。至于约柜所在的至圣所,连一般祭司都不能进,只有像亚伦那样的大祭司才可以进,而且一年只能在赎罪日去一次。根据民数记16:3, 可拉至少对摩西亚伦自称 ,全 会 众 个 个 既 是 圣 洁 ,主也 在 他 们 中 间 , “你 们 为 什 么 自 高 ”, 超 过 主的会众呢?而摩西在民16:5,7的回答是 主自己拣选的才能为圣洁,才能亲近主。摩西亚伦绝对不是像可拉指控的那样“自高”。为了证明这个,摩西叫大家像祭司一样用香炉点香(民数记16:17)。这是一种极其严格的测试。以前亚伦的两个儿子献的香不符合主的规定都被火烧死了(利未记10:1:3)。摩西提出这个点香的测试也是提醒造反派们:祭司不是那么好当的,地位越高,离主越近,主对他们越严厉。结果250个跟随可拉的造反派都像以前亚伦的两个儿子们一样被火烧死了(民数记16:35)。而亚伦每天献香却都没出事,明显看出他是因主的拣选而作的祭司,而不是凭摩西亚伦的私意。可拉自己和他帐篷里的跟随者们受到主的惩罚,被裂开的地面活生生的吞没(民数记16:31-33)。 而可拉的成年独立生活的儿子们不和可拉同流合污,他们却存活下来了(民数记26:10-11)。

 

4、可拉的后裔的职业

 

我们可以想像,可拉的后裔作为犯过错误的人的后代,很可能因为自己祖先而长期抬不起头来。做个比方,现在的瘟疫最先出现在武汉,传到外地时武汉人在外地人面前很可能不愿意提自己是武汉人,即使这个瘟疫不是他自己的责任。但是,圣经里记载的可拉后裔却有很好的结局。

 

根据历代志上的记载(6:31-38; 25:4-6),

 

可拉的后裔里有赫赫有名的先知撒母耳,又有很多后来在圣殿里唱歌的后裔,写了不少至今还广受喜爱的诗篇(如42,46,84),而署名时还明说是可拉后裔写的。

 

撒母耳是他祖先可拉的对立面,用自己的正面榜样彻底纠正了祖先的错误榜样。

 

可拉是反角,亚伦是正角;

 

然而可拉后裔撒母耳成了正角,亚伦后裔以利成了反角。

 

民数记16章记载可拉反对大祭司亚伦,却失败了,没能取代亚伦。

 

而撒母耳记上2章记载,可拉的后裔撒母耳从小侍奉亚伦的后裔大祭司以利,后来却成功的代替以利成为以色列的领袖。

 

而以利,因他儿子们的罪,他的后代被诅咒没人能活到老年。

 

可拉贪图不属于自己的祭司世袭职位,而他的后代撒母耳却把已经到手的领导权交给了扫罗和大卫,亲手膏立别人家建立世袭的王朝(撒母耳记上11:14-15;12; 16),而他自己的后代宁可归于平淡,在大卫王的唱诗班里赞美主。

 

如果读者只看民数记,也许会怀疑主偏待亚伦一家,对可拉“追求民主平等的合理要求”太苛刻,但如果看撒母耳记和以后的发展,就能信服主不偏待人,即使亚伦的后裔也会因为犯罪而惩罚,即使犯过错误的可拉的后裔也会因为正确的态度而受怜悯。

 

5、最好的职业

 

我们综合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到圣经的价值观,就是最好的职业是侍奉主。不管是做红花那样的祭司,还是做绿叶那样的唱诗班,只要服从主的安排,听主的话,都是最好的职业。诗篇84篇10节里可拉的后裔很有感触的说,宁可在我主殿中 看 门 , 不 愿 住 在 恶 人 的 帐 棚 里 。当年可拉的儿子们如果贪图祭司的职位加入他们的爸爸可拉的那伙叛党,一定就一起整个帐篷的人都埋到地下去了;现在他们虽然不是祭司,但是在唱诗班侍奉主不是一样的美好!他们当时写这些诗篇时不知道的是,几千年后,祭司已经因为圣殿被毁不能上班了,但是他们唱诗班写的诗篇仍然在鼓励很多他们不认识的人。就在上个周日,我们团契唱的“如鹿渴慕溪水”就是来自可拉后裔的诗歌诗篇42:1。侍奉主这个职业,是有永恒价值的最好职业。

 

参考文献

 

Pentateuch with Rashi’s commentary by M. Rosenbaum and A.M. Silbermann

https://www.sefaria.org/Rashi_on_Exodus?lang=bi

https://www.sefaria.org/Rashi_on_Numbers.16.7?lang=bi

 

Wikipedia, Kohen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Kohen

Wikipedia, Korah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Korah

 

(原型来自恩典团契2020年6月某次查经笔记, 并曾刊登于《研读圣经》https://www.ccm8.org/